教育是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和发展必然要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和教育内部的发展改革趋势,形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宏观依托和微观氛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构成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外部动因和条件。在教育内部,终身教育的理念、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冲击着人们对教育的传统理解,我国课程建设的发展状况以及普通高中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课程目标缺乏整体性,课程实施过分偏重传授知识,课程结构过于突出学科本位,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等,都要求普通高中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2实施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新课程,使高中学生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顺乎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也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理解这些客观的内外因素,把握它们的基本理念,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价值,是正确认识和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前提和首要保障。事实上,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初,教师就接受过全员培训,但当时对此理解不甚了了,即学了但不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距今最近的省份也已经五年了,"新课程改革"这个概念已经植入人心,但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价值、特征、要求等的理解依然不甚了了,即不懂也不学。2014年9月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某地级市的七所省级重点高中的现任教研组长中,研读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占14.5%,研读过《方案》的仅27%,认真研读过学科课程标准的只有43%。简单的逻辑关系,研读了不一定真理解,但不研读一定真不理解。如此状况,怎能不令人担忧。
(二)传统课堂文化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消解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的,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把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和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才智与品德,使学生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新课程改革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理念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的合作交往,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简言之,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呼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更是中国教育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核心价值追求。
而传统的课程教学过于强调传授知识,往往割裂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疏忽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与个性特征,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性而忽略了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合作,因"唯书唯上"使学生对知识盲从,因教师的知识权威身份象征而导致师生关系的主从……这些根深蒂固的课堂传统俨然已形成一种专制式的课堂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主导着教育者对课堂的理解,也深深地影响着学习者对课堂的认识,严重地消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于是"满堂灌"依然成风,多元评价只在概念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停留在口号里……
|